唐代是中国楷书的巅峰时期,笔法成熟、名家辈出,人们常说的“四大楷书家”有三位生活于这一朝代。
“唐楷”的成就是建立在魏晋南北朝、隋代几百年用笔精华之上的,尤其是隋朝,虽然其国祚短,但它真正决定了“唐楷”的最终面目,是当之无愧的“老祖宗”。
学界认为,“隋楷”不论是在用笔的丰富、气韵的高古还是严谨性、艺术性上,都超过了“唐楷”。隋朝取代北周、灭掉南陈,实现了大一统,也使得南北书风再次合流。
北碑楷书与南方楷书两种不同的审美融合,笔法也互相借鉴,内涵极为丰富。如果我们看隋代楷书,就能发现相比于魏碑、南帖,它用笔更加考究细腻,开唐楷“尚法”之先河。
而比之于唐人楷书,又多了几分灵巧与自然,真正做到了法度、意趣的和谐统一。隋代传世楷书不少,而有一件被誉为“隋楷第一”“最美楷书”,它就是《董美人墓志》。
此墓志镌刻于隋开皇十七年(597年),墓主人是隋文帝之子、蜀王杨秀的爱妾董氏。她国色天香、贤淑温婉,深得隋文帝赞赏和杨秀宠爱,不幸的是她19岁便香消玉殒。
文帝极为悲痛,亲自为她撰写铭文,并请来最顶尖的书家和刻工完成此碑,字字精致典雅,美了1000多年。
清嘉庆年间,此碑出土于陕西兴平县,随之引来全国范围内的金石家、书法家前来拓印、临摹。后来,此碑毁于上海小刀会起义。
幸运的是,它的初拓本保留了下来,不仅一字未损,而且清晰细腻,无漫漶情况,字口鲜明,与原碑几无二致。
《董美人墓志》共21行,满行23字,全文共450余字,字径大小约4厘米。从这件作品中我们能看到褚遂良、欧阳询等人用笔的师承。
此墓志笔法丰富,动作较多,先切笔入纸,再按压、蓄力、衄挫、笔笔中锋,笔速不疾不徐。
11月8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,主力资金净流入449.7万元,占总成交额5.36%,游资资金净流入84.92万元,占总成交额1.01%,散户资金净流出534.62万元,占总成交额6.38%。
11月8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,主力资金净流出468.98万元,占总成交额4.17%,游资资金净流入128.29万元,占总成交额1.14%,散户资金净流入340.68万元,占总成交额3.03%。
笔画遒劲秀润,既有力度又不失姿态,骨肉匀称,刚柔并济,转折处方圆并用,棱角分明,顿挫有度。
起笔、收笔和笔画中截处亦有收放、轻重变化,出勾凌厉干脆。《董美人墓志》结字舒展开阔,明显受钟繇、王羲之的影响,欹侧多变、俯仰顾盼。
此碑在笔力挺拔刚健,方折处理上继承北碑,而在用笔衔接、结字上则以南方楷书为主,取南北精髓,细腻精到,典雅大气,不愧是皇家手笔。
如果我们能将此作临摹通透股票杠杆如何开通,最真实正宗的楷法也就掌握了。